Copyright © 湖北鄂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1
鄂州嵩山百节龙,犹如一条横卧在湖北大地上的巨龙,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人们的祈愿,在春节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它起源于宋朝末期,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湾先祖从江西迁至燕矶,当时江河泛滥,水患不断,相传有一黄龙长百余丈,从天而降潜入黄湖(现龙塘),严家先祖率众拜祭,并许下承诺,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必扎百节龙灯祭谢神龙。至康熙初年,五十二世祖严子玉在京城翰林院为官,率先倡导并出资扎制百节龙,祭谢神龙,并游遍四乡。
这条巨龙长达 425.58 米,拥有 101 节,龙头高 6.38 米,需 500 名男子齐心协力方能舞动,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传统祭游类龙灯之首。制作工艺更是复杂精细,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从龙身的编织到龙头的雕琢,从色彩的涂绘到灯火的安置,无不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每到腊月,嵩山村的村民们便开始为百节龙的出游精心筹备。从制作完成后的 “试灯”,到正式游乡送福,整个活动持续半个多月。初一清晨,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与清脆的鞭炮声,百节龙如灵动的蛟龙,穿梭于周边的村湾。所到之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怀着崇敬与喜悦之心,献上祭品,虔诚祭拜,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而跟随百节龙一同游乡的青狮白象,则如吉祥的使者,挨家挨户送上新春的祝福,它们或摇头摆尾,或憨态可掬,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与祥和。
夜幕降临,百节龙身上的灯火逐一亮起,宛如繁星点点,在夜色中璀璨夺目。巨龙在乡间小道上蜿蜒前行,仿佛在与星辰对话,与天地共舞。此时的村庄,沉浸在一片欢乐与温馨的海洋之中,人们的欢声笑语与百节龙的雄浑气势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画卷。直至正月十八,盛大的 “化龙” 仪式举行,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将龙首龙尾焚烧,寓意着真龙升天,带着人们的祈愿与憧憬,飞向美好的未来。
在鄂州泽林镇,每逢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八的大端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旱龙舟巡游便会盛大上演,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泽林旱龙舟。
旱龙舟的历史可追溯至屈原流放鄂州之时。相传屈原对泽林人民的困苦深表同情,他传授避瘟疫良方,与百姓结下深厚情谊。屈原投江的噩耗传至泽林时已是五月十五日,悲痛万分的泽林群众来到与屈原分别的河边,扎制茅船,洒黄酒、抛饭菜,以寄托哀思,祈求鱼虫不伤屈原身躯。此后,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历经岁月变迁,茅船逐渐演变为旱龙舟,纪念活动也日益丰富。
泽林旱龙舟制作工艺独特,制式规格严格。龙舟呈三层梯形结构,长达 7 米,高 4 米多,船上精心绘制有五瘟神、风雨二神、财神、观音等 72 神,他们神态各异,各司其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与神秘的故事。每年农历二月至四月,当地的工艺师们便会全身心投入到旱龙舟的扎制中,他们选用 8 根大竹子、20 根小竹子,劈成各种条形精心捆绑,再配上彩纸、铁丝、灯笼等上千个配件,经过数月的精雕细琢,一艘艘栩栩如生的旱龙舟方能呈现在世人面前。
活动期间,首先要举行一系列庄重的驱瘟祈愿仪式,如 “插标”“开光”“打醮”“朝舟”“祭舟” 等。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词,为旱龙舟注入神秘的力量,祈求驱瘟辟邪,保佑平安。随后,旱龙舟在众人的簇拥下开始巡游。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旌旗飘扬,近 400 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沿着 “雨行有路,舟行有规,自上而下,自南而北” 的路线前行。所到之处,家家花酒、茶叶洒向龙舟舱,人们怀着虔诚之心,祭送屈原,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巡游队伍中,还有精彩的唱会戏、传统书画和锣鼓表演,演员们粉墨登场,歌声婉转,书画精美,锣鼓喧天,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直至五月十八日上午,旱龙舟巡游至泽林咀河边,这场盛大的庙会活动才在焚烧饯舟的仪式中落下帷幕。人们望着熊熊燃烧的旱龙舟,心中默默祈愿,愿瘟神远遁,岁月静好,生活如这燃烧的火焰般红红火火。
梁子湖区沼山镇桐油村的穿花龙舟,是当地端午习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穿花龙舟的历史逾百年,相传其起源与纪念屈原密切相关。每年农历五月前,村民们便会精心扎制龙舟,为即将到来的端午盛事做足准备。龙舟方队由菩萨船、红龙船、黄船、凤船四条船组成,各船造型精美,色彩鲜艳,仿佛是水上的精灵,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等待着翩翩起舞的那一刻。
农历五月初三凌晨,扎制师傅会为龙舟举行庄重的开光仪式,龙舟上的屈原菩萨神龛、龙、凤、鹤、珠等纸扎神器被隆重迎至各村组祭拜,随后设神案供放。从五月初四至初九,每天早晚,村民们都会怀着崇敬之心为龙舟上香,同时,五天五夜的连台好戏也会在村庄里热闹上演,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初四下午,精彩的穿花表演正式拉开帷幕。菩萨船率先启动,船上的鼓乐手奏响激昂的乐曲,凤船和黄龙舟、红龙舟紧随其后,如灵动的鱼儿般穿梭于湖面。黄龙舟、红龙舟围绕着凤船,以 “8” 字型穿花表演为主,它们时而交错前行,时而回旋缠绕,宛如在湖面上编织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龙舟在水中的倒影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完成 “8” 字绕行三个来回后,紧接着便是紧张刺激的竞标比赛,四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湖面上飞驰,谁先划到岸边夺取锦标,谁便是胜者,获胜者往往会得到村民们热烈的欢呼与祝福,成为端午佳节的英雄。
初五端午节这天,龙舟队伍沿着梁子湖区开启游历之旅,所到之处,龙凤舟反复进行穿花和夺标表演,它们将吉祥与欢乐带到每一个角落,沿湖向周边的村民们送上最诚挚的端午祝福。直至五月初八,这场盛大的出游送福活动才渐渐接近尾声。初九是送神日,下午四点,村民们抬着纸扎神器、鞭炮、香烛,沿着湖边缓缓行走,举行庄重的祭拜仪式后,将神龛、龙、凤、鹤、珠等纸扎神器焚化升天,寓意着将美好的祈愿传递给神灵,也为这一年的穿花龙舟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鄂州雕花剪纸,这颗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源于中国古代剪纸艺术,在鄂州大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汉代,盛行于明清,历经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鄂州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
雕花剪纸艺人手持轻巧锋利的剪刀与精细的刻刀,在纸张上精心雕琢。他们运用对称折叠、拼零整合之法,结合阴阳对比、雕剪相济的技巧,使剪纸作品呈现出流畅细腻、生动传神的独特风格。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美好愿景,无论是帽花、鞋花等绣花底样,还是独立的装饰剪纸,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其题材广泛,涵盖了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众多元素,犹如一部生动的民俗风情长卷,展现着生活的百态与世间的美好。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人们情感交流、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鄂州的传统节日、婚庆嫁娶、生辰祝寿等场合,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为这些特殊的时刻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围。
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雕花剪纸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现代工业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剪纸市场逐渐缩小,后继乏人的困境也让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充满艰辛。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鄂州雕花剪纸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鄂州市益赢雕花剪纸服务中心积极发挥作用,通过举办公益培训班、开展 “剪纸进社区”“剪纸进校园” 等活动,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同时,组织雕花剪纸作品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捐赠给慈善机构,既展示了剪纸的艺术价值,又传递了爱心。这些努力不仅让雕花剪纸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门技艺的传承之中,使这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鄂州玉连环,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曲艺形式,根植于乡土,世代相传,在鄂州的民俗文化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起源于民间道教打击乐演奏形式,明清时期,鄂州的 “伙居道人” 便在 “斋蘸祈祷” 等活动中运用玉连环进行演奏,婚丧嫁娶、节庆庙会等场合都有它的悠扬乐声。
其演奏乐器丰富多样,包括 “铛”“小镲”“铛锣”“引罄”“木鱼”“小鼓” 等。民间艺人独具匠心,将这些乐器巧妙地固定成如意图形,赋予其 “玉连环” 这一富有诗意的名称。上世纪七十年代,鄂州民间艺人对玉连环进行大胆创新,将其音乐改为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搬上舞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 “新生代” 玉连环。
玉连环曲调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在音乐创作上兼收并蓄,不仅融入了 “对偶调”“闹花堂” 等民间小调,还吸收了 “纺棉纱”“湖北小曲” 等民间音乐素材,其调式以徵式为主,间奏皆以 “连环扣” 发展,旋律优美且富有变化。在表现形式上,它灵活多样,既可一人独唱,也可群体表演,融唱、舞、快板为一体,演员们载歌载舞,配合着清脆悦耳的玉连环敲击声,再加上鄂州太和地区方言的独特韵味,使得整个表演风趣诙谐、曲调热烈活泼,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
在鄂州的民俗活动中,玉连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逢婚丧嫁娶,它那欢快或悠扬的曲调便会响起,为仪式增添庄重与喜庆的氛围;在大型庙会、节庆活动里,玉连环更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百姓驻足欣赏,成为传承乡土文化、凝聚邻里情感的重要纽带。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以及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玉连环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原生态玉连环班社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下降,导致继承断层;而新生代玉连环曲艺在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普及和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演出市场受限,观众群体逐渐缩小。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州市人民政府积极行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计划,成立保护调研中心,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建立资料库加强学术研究;健全民间班社与协会组织,命名文化生态保护村;广泛开辟演出市场,举办大赛与培训班等,努力为玉连环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这一乡土间的曲艺回响能够继续在鄂州大地上回荡,经久不息。
鄂州,这座享有 “古铜镜之乡” 美誉的城市,在中国青铜镜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国时期,它便是全国四大产铜制镜中心之一,境内出土的铜镜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涵盖了从战国至明清的各个朝代,犹如一部完整的铜镜发展史书,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鄂州的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商代的青铜范铸工艺,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1995 年,鄂州市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成立,董亚巍、仙有生师徒肩负起探索古铜镜复原复制技术的重任。他们以鄂州出土的战国至唐代铜镜为模本,凭借着对古代铸镜工艺的敬畏与执着,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研究之旅。
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的工艺步骤复杂而精细,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匠心之旅,每一步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首先是制模,这是整个工艺的基础,需精心雕刻出铜镜的模样,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精准无误。接着是泥范造型,将特制的泥土按照模具的形状塑造成型,如同赋予铜镜灵魂的雏形。而后进行泥范焙烧,使泥范变得坚硬而稳固,能够承受高温铜水的洗礼。合金配制及熔炼浇铸环节则是关键所在,需准确把握铜、铅、锡等金属的比例,将其加热至 1100 多度的高温,使金属化为液态,再缓缓倒入泥范中,这一过程犹如一场炽热的艺术舞蹈,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铸后加工同样不容忽视,要对冷却后的铜镜进行切割、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去除瑕疵,使其表面光滑平整,呈现出铜镜原本的光泽。最后,还有独特的透光工艺,为铜镜增添一份神秘而迷人的魅力。经过师徒二人无数次的试验与摸索,终于掌握了这 18 道工序,并先后复原复制出 600 多个品种的古铜镜,这些铜镜无论是在造型、纹饰还是工艺上,都与古代铜镜几近相同,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领略到那时的精湛技艺与审美情趣。
这一技艺不仅是对古代铜镜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是一种创新与发展。它让古代铜镜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重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古代铜镜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面复原复制的青铜镜,都如同一扇通往历史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 2016 年,鄂州市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被列为第五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这一技艺的高度认可与肯定。然而,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市场需求有限等。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珍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加大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不断探索创新,鄂州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这颗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明珠,必将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后人展现古代铜镜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无尽奥秘。
鄂州曾有的 “三偷” 民俗,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其内容纷繁庞杂,但也颇有情趣。
“偷船” 端阳竞渡,“偷船” 却是鄂州有别于其他地方过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渔民们大都要满载鱼虾赶回来,与家人共度佳节。这样,一些渔船有的停靠在湖边,有的则集中在向阳的空旷之地进行涂油暴晒。尤其是那种 “柳叶船”(窄长、轻快,平时多用于搅湖草),此时,早就被邻近缺船的竞渡选手们瞅准了。竞赛的头天晚上,他们悄悄地将船抬走,这时的船主人,即使是听见狗叫或者其他的动静,也不予理睬听之任之。直到次日(初五)选手们操桡奋桨,龙舟竞赛结束,偷船者才将船抬着送还给主人,并送上一罐桐油和其他礼物,然后燃放喜鞭奉上吉言致谢:“借您家的宝舟,我大显身手”“借您家的宝船,一往无前”。船主人也客气地回答:“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要不是龙舟盛会,你也瞧不起我这一叶小舟”。如果偷船者在竞赛中夺得头标,主人则主动出迎相互祝贺:“恭喜恭喜,独占鳌头”“托福托福,龙舟保护”,并将一段夺标的红布搭在船头上。这样,一种平常极易引起纠纷的偷船行为,却在民间习俗的氛围中宽容、友好而又充满喜气的了结。
“偷梁” 修建新房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主家当然早就备齐了所需的木料,但对横跨堂屋上方的一根横梁(约四米长,小碗口粗)却十分苛求,并有讲究的。一是横梁的树不能用枫树、杉树,因为 “风、沙” 二字的谐音于做屋不利;二是要选用椿树,俗话说:“有钱难买四季春椿。” 这当然有 “四季如春”“椿萱并茂” 之含意。其实椿树坚细、不翘裂、耐潮腐,是做梁的最佳材料;三是这棵横梁的树要偷。偷梁就是主家在别人种的树丛中,事先依照所需的长度悄悄选好,一般以直材为佳,也有的地方以稍弧形为好(附会龙形),于 “圆山头”(新房左右两方的高墙)之前,偷偷地砍回,并在树桩旁燃放鞭炮,附上 “红包” 以示酬谢。这种偷砍行为,不仅主人发觉不会追查叫骂,就连行人碰上 “红包” 也绝不弯腰。树被砍回后,由掌墨师傅刨光或 “套红”(涂色)或裹以红布、红纸,上面写着 “紫气东来” 或 “大厦落成” 四个大字,任何人不得摸碰,以备吉时上梁之用。这种偷梁行为一直沿袭至今。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偷来的发旺些;二是把人家的福星、财气偷来了,人家不同意,只好行蛮;三是上辈人传下来的规矩。
“偷瓜” 偷瓜,又叫摸秋。中秋夜,几个年轻的俏媳妇相邀在一起,兴冲冲地来到瓜园菜地,满地摸索,她们相互嬉闹,有的摸着扁豆,有的摸着葫芦,有的甚至摸一手刺,但最后必须摸着一个大南瓜。然后,在南瓜上画上小孩的五官,连夜送到婚后不孕的女友床上,使之相伴而眠。次日,女友将南瓜煮熟食用,预示来年必怀孕得子。有的地方还敲锣打鼓地将南瓜取盖掏空灌水,使瓜翻水溅在女友的身上,预示来年必有婴儿尿床。对于这种偷瓜送瓜活动,即使年轻的媳妇们嬉闹到深夜归家,公婆丈夫也不嗔怪,就连瓜棚主人也乐于相助。
离开了特定的民俗环境,“三偷” 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三偷” 也有各自的规矩,如 “偷船” 是 “有借有还,桐油礼物相酬”;“偷梁” 是 “依树付钱,酒肉相谢”,只有好心的媳妇们,为了女友才 “偷瓜送子” 的。正是这些合乎情理的偷借方式,和人们和睦友好、相互祝愿的美好心灵,使人们将这些民俗活动不断地维系和传承下去。
鄂州民间有辞年与拜年、拜大年的风俗。
所谓辞年,一般在腊月十五之后,人们带着鱼、肉等专门去看望亲人和年长者,这也称 “过年送节”。这是农历当年最后一次去看望并作辞,意思是:今年我不再来了,过年再来给您拜年!辞年一般是当日上午去,辞年者都有 “回箩” 的,即主人回赠的如土特产、烟酒、果品等。
拜年,就是从正月初一开始,亲友之间的相互拜访活动,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拜年有个顺序,即初一拜祖父母、父母和乡亲,初二拜外祖父母、舅舅、姑姑、姨母,初三拜岳父母,初四拜哥哥和姐姐,其他亲友从初四开始相互拜年,拜年最迟一般不超过正月十五。常说的 “有心拜年端午不迟”,只是戏说而已。拜年也一定要当天上午去。除乡亲之间 “拜跑年” 不带礼包外,其他人相互拜年都要带礼包和红包,人们会热情接待拜年的客人,放鞭迎客,并留在家里吃年酒。年酒开席前,主人先要 “烧茶”,就是做鸡汤面或排骨汤面,请客人享用,相当于 “过早”。“吃茶” 要回碗,即把碗里的面条或米粉吃完后,留下鸡腿、排骨肉。而现在主人不让回碗,你要回碗,他说你嫌他没做好。若你讲客气一定要回碗的话,就先把碗中的鸡腿等挑出来放在另一只碗中,然后再享用美味的 “茶”。旧俗中,拜年要行跪礼和作揖礼,现在已变成了行抱拳礼和握手礼。拜年的客人带小孩去,主人都要给小孩红包,并笑着说 “拜年拜年,红包向前”,客人也要给主人家的小孩或晚辈红包,民间称这是 “过年花细伢”,主人家和客人都有红包,真是皆大欢喜。
拜年活动中,还有一种礼节不太为人所知,就是拜大年。鄂州的拜大年,主要是过年时祭祀逝者,这跟许多人理解的拜大年不一样。亲戚或乡亲中如有长者在农历头一年逝世,那么就要在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二上午,到逝者的家中去拜年,向神台上逝者的遗像和灵位行跪拜礼,主人家也有人陪跪。下午,逝者的后人或亲属,在左衣袖贴上白十字符号,到塆里乡亲家门口回拜,但不能进屋,这是禁忌。
鄂州民间过中秋节的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水乡情调。
每年金菊吐艳、丹桂飘香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 中秋节,这天晚上,因月圆如镜,合家团聚。鄂州人会在中秋做月饼相送,用菱藕瓜果为赏月之宴,或结彩瓜,鼓吹送人家,置床上,曰送瓜,盖取多子之义。是夕群于瓜圃探之,曰摸秋。
旧时,中秋夜戏园里必演的剧目是 “唐明皇游月宫”,赏月、祭月必备的水果是石榴、蜜橘,小孩胸前必挂的是月亮糕,中秋晚宴必不可少的菜肴是板栗烧鸡、姜醋蒸螃蟹、泥鳅拱豆腐、荷塘素三鲜。喝的是桂花酒、品的是菊花茶,家家户户包的是冰糖桂花汤圆,到处弥漫着 “天开清旷域,酒捧示吴刚。浩宇一轮满,秋天万里香” 的祥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