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近代名人

2024-12-21

鄂州:近代名人的摇篮

鄂州,这座位于长江之畔的历史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北临长江,南接幕阜山余脉,山水相依,风光旖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鄂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文明史可追溯至约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鄂州历经了无数的变迁与发展,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三国时期,鄂州作为东吴的国都和陪都,曾一度成为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孙权在此广纳贤才,迁来能工巧匠和商贾大户,使得鄂州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古武昌铜镜更是漂洋过海,见证了当时鄂州与外界的广泛交流与开放进取的精神。彼时,鄂州可谓是 “龙蟠凤集”,人才济济,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鄂州不仅在古代有着辉煌的历史,在近代更是成为了名人辈出的摇篮。自辛亥首义以来,鄂州儿女便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彭楚藩、吴兆麟、马荣等辛亥志士,在武昌首义中英勇无畏,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鄂州籍的范鸿劼和刘伯垂,作为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党的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彰显了鄂州人民对正义和进步的不懈追求,也为鄂州的历史增添了一抹壮丽的色彩。

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彭楚藩:热血洒武昌

彭楚藩,这位鄂州籍的热血青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英勇先驱。他早年深受进步思想的熏陶,立下了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壮志豪情。1906 年,彭楚藩毅然投身湖北新军,开启了他的革命征程。在军中,他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民主志士,如张难先、刘静庵等,并加入了革命组织 “日知会”,积极投身于革命宣传活动,为组织的发展壮大不遗余力。

然而,日知会遭到破坏后,彭楚藩并未气馁,他更名进入宪兵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宪兵。凭借这一特殊身份,他在 1911 年初先后加入文学社与共进会,并担任宪兵营革命代表,巧妙地利用职务之便,深入清军内部搜集情报,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1911 年 9 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成立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彭楚藩被推举为军事筹备员之一,肩负起侦察武汉各军布防及防务情况的重任。他不辞辛劳,穿梭于大街小巷,详细记录清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关键信息,为起义的筹备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情报支持。

同年 10 月 9 日,孙武在汉口机关检验炸药时不慎引发爆炸,起义计划瞬间泄露,革命党人的印信、旗帜和名册等重要物品落入清军之手,形势岌岌可危。彭楚藩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赶赴武昌小朝街起义指挥部报信。在指挥部,他与蒋翊武等同志紧急商议应对之策,众人决定当晚以炮声为号,发动起义。然而,命运弄人,传令过程中出现意外,起义未能如期举行。

更糟糕的是,小朝街机关随后被军警重重包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彭楚藩本可凭借宪兵服的掩护趁机逃脱,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与战友们生死与共。面对清军的审讯,他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地痛斥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毫不犹豫地主动宣布自己是革命党人。他的言辞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清廷的腐朽统治,让审讯的清官们又惊又怒。最终,彭楚藩与刘复基、杨洪胜一同被判处死刑,于次日清晨在武昌湖广总督署门前英勇就义,年仅 27 岁。

彭楚藩的英勇牺牲,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瞬间点燃了革命军队的复仇怒火。当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枪声在武昌城中如雷鸣般响起,经过一夜的浴血奋战,起义军成功攻克武昌,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燎原之势,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 200 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彭楚藩也因此成为了武昌首义三烈士之一,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

吴兆麟:起义总指挥

吴兆麟,字畏三,湖北鄂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 16 岁便投身武昌新军工程营,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军中,他勤奋好学,先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工程专门学校以及参谋学堂深造,不断磨砺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才能。

1905 年,吴兆麟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在会中担任干事及工程营代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成为革命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1911 年 10 月 10 日夜晚,武昌城风云突变,大规模的新军起义如火山喷发般爆发。当时,吴兆麟正在楚望台军械库值班,起义士兵们在群龙无首的危急时刻,一眼便相中了素有威望的他,一致推举他为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临危受命,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冷静地分析战场形势,果断地部署起义部队进攻湖广督署的作战计划,指挥若定,仿佛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他的英明领导下,起义军如猛虎下山,经过一夜的激战,成功占领了武昌全城,取得了首义的伟大胜利。

次日中午,起义军在咨议局召集联席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事宜。吴兆麟深知,要想使起义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必须推举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担任都督。经过深思熟虑,他提议公举原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参长。这一决策在当时起到了稳定局势的关键作用,为湖北军政府的顺利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军政府成立后,吴兆麟先后担任谋略处谋略、第一协统领、参谋部副部长、部长等重要职务,成为军政府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

黄兴抵达武汉后,吴兆麟积极陪同他前往汉阳、汉口布防,凭借自己对当地地形和军事局势的熟悉,为黄兴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协助,共同谋划抵御清军的战略战术。在阳夏保卫战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保卫革命成果不惜浴血奋战。

汉阳失守后,黄兴前往上海,黎元洪又潜走葛店,武昌城顿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犹如一座风雨飘摇的孤舟。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吴兆麟挺身而出,独自承担起支撑武昌危城的重任,担任战时总司令一职。他日夜坚守在城墙上,亲自指挥部队加强城防工事,调配兵力,鼓舞士气,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他的顽强抵抗下,清军始终未能攻克武昌,为革命力量的保存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12 年 1 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吴兆麟凭借其卓越的战功和领导才能,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谋总长。然而,他很快便察觉到北京政府的种种弊端,袁世凯野心勃勃,妄图复辟帝制,而黎元洪也缺乏足够的魄力和远见,革命党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面对这一复杂而混乱的局面,吴兆麟深感失望,对革命新政府失去了信心。于是,他毅然决定退出政坛,解甲归田,回到家乡鄂州。

回到家乡后,吴兆麟并未选择过安逸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1922 年,他亲自督修樊口大堤等水利工程。在工程建设期间,他不辞辛劳,风餐露宿,与工人们同甘共苦。他深入施工现场,仔细查看工程进度和质量,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工程顺利竣工。这一水利工程的建成,有效治理了当地的水患,变水害为水利,使沿岸的农田得到了灌溉,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年,吴兆麟被公举为 “武昌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 主席。他积极倡导修建武昌首义公园,为筹集资金四处奔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在他的努力下,公园得以顺利建成,成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的重要场所,也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和缅怀先烈的好去处。

吴兆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年投身革命,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翻封建帝制立下了赫赫战功。功成之后,他不贪恋权势,毅然回归民间,投身公益事业,造福桑梓。晚年,他潜心佛法,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守民族气节,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坚决拒绝出任伪军总司令和伪湖北省政府首席参议等伪职。日军无奈之下,将他软禁起来。但他始终心系祖国的命运,对国家的沦陷深感悲愤。1942 年 10 月 17 日,吴兆麟在忧国忧民的悲愤中溘然长逝。重庆国民政府为表彰他的功绩,追赠他为陆军上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德,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敬仰,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军政领域的杰出人物

万廷献:留学与新军之路

万廷献,字仲篪,1872 年生于湖北省鄂州葛店。他自幼研习经史,是县庠生,可谓满腹经纶。1896 年,万廷献考入湖北陆军武备学堂,开启了他军事学习的征程。1898 年毕业后,因其成绩优异,与吴禄贞、傅慈祥等一同被选派赴日留学,进入成城学校学习。在日本期间,孙中山前往发展 “兴中会” 组织,万廷献与吴禄贞、傅慈祥、刘道仁等积极响应,加入其中,还与留日学生共同组织了 “励志会”,展现出他对革命的热情与追求。1899 年,万廷献结束预科学习,正式转入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队第一期炮科毕业,成为一名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专业人才。

1900 年,万廷献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事,然而刚到上海便得知事已失败,随后与吴禄贞从大通逃至上海,继而返回日本复学。之后,他进入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担任见习士官,进一步积累军事经验。1902 年 3 月,万廷献毕业回国,同年考中壬寅恩科武举人,后经湖广总督张之洞及湖北巡抚端方联御保举,参加 “经济特科” 考试,在国内军政界崭露头角。

此后,万廷献在湖北督练新军,担任将弁学堂教习兼湖北新军炮兵管带,致力于培养军事人才和提升新军的战斗力。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湖北新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07 年,万廷献奉调进京,在陆军部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担任炮兵监督,后又升任军制司司长兼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在此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编有各兵种编制条例及《炮兵操典》等书,为中国近代军事制度的建设和军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909 年,陆军第四中学在南京成立,万廷献出任总办。陈铭枢、张发奎、邓锡侯、蒋光鼐、季方等众多后来的军政要员均曾在该校肄业,足见万廷献在军事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在他的悉心培育下,这些学生逐渐成长为中国近代军政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万廷献起初期待吴禄贞、张绍曾等在北方起事,以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共同推翻清王朝统治。然而,吴禄贞被刺身亡,计划落空。万廷献遂率领陆军第四中学部分学生回鄂,参加了刘家庙战役,为保卫武昌起义成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旋即,他被都督黎元洪委任为顾问,参与军政府的军事决策与指挥工作。汉阳失守后,战时总司令黄兴东下,黎元洪任命万廷献摄理其职。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仅任职一天便辞职前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