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鄂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1
梁子湖,坐落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地跨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市,是长江中游江汉湖群大型天然淡水湖。它以梁子岛为界,分为东西两湖,共有 316 个湖汊,流域面积达 3265 平方千米,贮水量 13 亿立方米,其水域面积在湖北省内独占鳌头,是当之无愧的 “水乡明珠”。
梁子湖的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 630 多公里,素有 “梁湖九十九汊” 的美誉。这里湖湾众多,汊河交错纵横,湖心岛屿星罗棋布,水鸟翩跹起舞,自然风光旖旎迷人,恍若人间仙境。湖水澄澈透明,水质常年稳定在 Ⅱ 类左右,水生植被繁茂,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家园,被誉为 “化石型湖泊”“物种基因库” 和 “水鸟类乐园”,并于 2011 年荣膺全国湖泊保护首批试点湖泊,被列入亚洲湿地保护目录。
沼山森林公园坐落于鄂州市沼山镇梁子湖畔,位于沼山之巅,东邻大冶市,南连太和镇,西接梁子湖,北与长岭镇毗邻。公园东西宽 4 公里,南北长 10 公里,森林保护区面积 2000 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 87%,园内最高峰凌霄峰海拔 418.5 米。
这里松竹繁茂,四季苍翠欲滴。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山风轻拂,松涛阵阵,竹影摇曳,尽显山林的幽静与深邃。峰石景观更是别具一格,或如狮子开口,威风凛凛;或似金鸡唱稻,灵动逼真;神龟望月、鲶鱼上水、飞鹰掠湖、牯牛饮泉等,皆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公园不仅有迷人的自然景观,还设有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与多样的游客体验项目。翠竹山庄掩映于翠绿的竹林之中,春可赏雨后春笋,夏可纳清凉舒爽,秋可观红叶满枝,冬可品银装素裹,是避暑与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处。此外,还有跑马场、校兵场等,可供游客体验别样的乐趣,在山林间尽情放松身心,畅享大自然赋予的美好。
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于梁子湖区东沟镇月山村 4 组东边。它铭记着一场惊心动魄且意义深远的战斗。
1945 年 5 月中旬,为巩固沿江抗日根据地,配合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江南,开辟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张体学率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在结束杨林桥战斗、消灭伪军成渠部后,回师樊湖,向顽军国民党鄂南挺进军第一攻击司令马钦武部发动了进攻。马钦武部有 3 个大队,共 2000 余人,他们盘踞在月山岛上,凭借着四面环水的地形优势,在南、北两山构筑碉堡和暗道,周围深挖战壕,配备美式重机枪,还在岛四周水域暗置滚钩和自制水雷,妄图负隅顽抗。
新四军在这场战斗中打得异常惨烈,伤亡近 200 人,牺牲近百人。战士们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进攻时,突击部队如猛虎下山扑向汉津港,然而汉津港淤泥极深,稻草填充无效,且鱼钩纵横交错,但尖刀排的战士们奋不顾身,冒着弹雨在齐胸深泥水中拼命往前冲,第一突击小组王中新等 4 人当场中弹牺牲,突击排排长陈义德和一些战士腿上、身上被渔钩挂住,深可及骨,却没有一人停下或后退,大家拼命挣脱鱼钩,迅速扑向对岸并突破了顽军的前沿阵地。后续部队在群众的协助下加快了越港速度。在北山进攻的部队与顽军展开激烈巷战和肉搏,虽一度受挫,但最终经过数小时激战,成功歼灭了顽军马钦武部,毙伤其 300 余人,俘数百人,缴获各种枪数百支和大批军用物资,还一路追击,拔除马部最后一个据点豹澥,并收复了梁子岛。
为缅怀在此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先烈,2007 年 10 月,原东沟镇月山村在月山战斗旧址附近修建了该纪念碑。此后,它成为了传承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象征,吸引着众多单位和个人前来瞻仰、悼念,如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梁子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纷纷到此开展相关活动,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默哀、敬献花篮等,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深刻铭记历史,传承革命先辈们不畏强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梁子岛,这座位于梁子湖中心的岛屿,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面积约 2.2 平方公里,处于鄂东城市群武汉、黄石、鄂州、咸宁四市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踏上梁子岛,仿佛步入了一条历史的长廊。青石板街,作为岛上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见证了明清时期的繁华盛景。那时,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汇聚,热闹非凡。如今,漫步在这条古街上,依然能感受到往昔的喧嚣与活力,仿佛能看到昔日商人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讨价还价的声音。
张家楼房则是岛上的又一重要历史遗迹,它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 1942 年至 1945 年期间,李先念、王震、张体学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设立司令部,指挥鄂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这座楼房承载着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它见证了无数次紧张的军事会议,见证了战士们的英勇筹划与决策,仿佛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战斗故事,让人不禁对革命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
武汉大学生态园由武汉大学投资 2000 多万元建设,是中国第一家水生植物野外定位工作站。这里,是科学研究与自然探索的殿堂。科研人员们在此潜心研究水生植物的奥秘,他们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习性,记录各种数据,致力于揭开梁子湖丰富水生植物资源的神秘面纱,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梁子岛之战遗址,铭刻着 1944 年元月 5 日那场激烈的战斗记忆。当日,日军偷袭梁子岛,我抗日游击队英勇无畏,奋起抵抗,最终击毙日军司令官渡边。遗址中的防御工事,虽已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坚毅地矗立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与游击队的英勇,让人缅怀那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
瓦窑澥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华中地区发现的第一唐五代时期的陶窑遗址。这里出土的上千件各式陶瓷制品,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曾作为中国国宝在伦敦皇家博物馆展出,向世界展示了梁子岛古代陶瓷工业的发达与辉煌,彰显了其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岛上的竹楼别墅别具风情,充满了傣家特色。漫步其中,竹香四溢,仿佛置身于宁静的傣家村落。这里是观湖、品茶、餐饮、休闲的绝佳去处,游客可以在此静静地欣赏梁子湖的湖光山色,品一杯香茗,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感受远离尘嚣的惬意。
童子拜观音像由岛上渔民为祈求出湖平安捐资所建,其形态栩栩如生。观音菩萨慈眉善目,仿佛在庇佑着这片土地和往来的渔民。香客们纷至沓来,怀着虔诚之心,在此祈求平安与幸福,使得这里香火缭绕,充满了祥和的氛围。
古石雕则是梁子岛古楼、古刹、古阁等古迹的珍贵遗物,它们具有极高的建筑学、文化学、美学欣赏价值。这些古石雕,或精致细腻,或粗犷豪放,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点将台,相传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演兵点将之处。站在点将台上,遥想当年关羽威风凛凛,调兵遣将的豪迈场景,仿佛能听到战鼓声声,看到士兵们整齐列阵,感受到那股雄浑的英雄气概,令人心潮澎湃。
娘子塑像,作为梁子岛的标志性雕塑,生动地述说着梁子湖、梁子岛的美丽传说。那温柔婉约的姿态,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千年前的故事,吸引着游客们驻足聆听,沉浸在那动人的传说之中。
观日台位于梁子岛东南角,三面临湖,视野极为开阔。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湖面上,整个梁子湖被染成金色,波光粼粼,水天相接,景色壮美至极。这里是观赏梁子湖日出的最佳地点,游客们纷纷早起,只为目睹这一震撼人心的自然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赏月亭坐落在七星山顶,北可远眺梁子湖的浩渺烟波,南可俯视梁子岛的全貌。在静谧的夜晚,明月高悬,洒下清辉,在此吟诗赏月,别有一番情趣。湖风轻拂,仿佛在为吟诗之人伴奏,让人的思绪也随之飘远,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
鹭鸟公园位于毛塘半岛中部,每年 4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有成千上万只白鹭在此栖息。它们身姿轻盈,洁白如雪,或在天空中翱翔,或在树枝上栖息,或在湖面上觅食,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自然画卷。观鸟台的设立,让游客们能够近距离欣赏这些美丽的精灵,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梁子岛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传统的捕鱼习俗,渔民们清晨迎着朝阳出海,傍晚伴着晚霞归航,他们熟练地撒网、收网,收获着湖中的馈赠。每到重要的节日,如春节、端午等,岛上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春节期间,舞龙舞狮热闹非凡,人们身着盛装,走街串巷,互道祝福;端午节时,赛龙舟激情上演,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湖面上飞驰,船头的鼓手有节奏地敲打着鼓面,船桨手们齐心协力,喊着号子,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而梁子岛的美食,更是令人垂涎欲滴。梁子湖大闸蟹,以其肉质鲜美、蟹黄饱满而闻名遐迩。每年秋季,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岛上的餐馆纷纷推出各种蟹宴,清蒸大闸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蟹的原汁原味,蟹肉鲜嫩,蟹黄醇厚,让人回味无穷;香辣蟹则以其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吃起来麻辣鲜香,欲罢不能。
梁子湖鱼丸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它以新鲜的鱼肉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鱼丸口感鲜美,富有弹性,入口即化,无论是煮在汤里还是搭配其他菜肴,都让人赞不绝口。还有那各种湖鲜,如清蒸武昌鱼、红烧鲫鱼等,都是选用梁子湖新鲜捕捞的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让游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梁子湖的馈赠。
柯坟山窑址,坐落于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熊易村,是一处珍贵的宋代窑址。其面积达 1.8 万平方米,呈不规则椭圆形,四周地势较低,中部微微隆起,周边还留存着多处红烧土痕迹。窑址的东边紧挨着梁子湖的湖汊,湖水的冲刷使得湖边显露出大量残陶片,这些陶片的器形丰富多样,有壶、罐、钵等。部分器物的内外壁施有褐黄釉,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古朴的光泽。
这里曾是宋代制陶工匠们的繁忙劳作之地,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勤劳的双手,在熊熊烈火中烧制出一件件精美的陶器。这些陶器,无论是造型的设计,还是釉色的运用,都体现了宋代制陶业的高超水平,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与生活需求。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宋代的辉煌与沧桑。
张裕钊故居坐落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龙塘村,316 省道从故居门前穿过,距鄂州市区约 30 公里,是鄂州市知名度颇高的名人故居之一。
故居遗址为上下两幢砖木结构普通民房,堂中设有天井、庭院,四周栽有梅、桂等树木,为庭院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宁静。大门前立有六柱五间的贞节石质牌坊,立柱上刻有双象、对狮、麒麟等图案,这些雕刻精美绝伦,工艺精湛,生动地展现了传统雕刻艺术的魅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张裕钊(1823 - 1894),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今属湖北武汉市)人。他于 1851 年(咸丰元年)中举人,试授内阁中书,在文学与书法领域造诣精深。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出内圆外方、雄奇峻拔的 “张体”,备受赞誉,康有为称其 “千年以来无与比”。他曾执教于江宁、湖北、陕西、直隶等多地书院,门徒众多,桃李盈门,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日本弟子宫岛咏士深得其书法精髓,归国后创办 “善邻书院”,大力弘扬先师书法,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传承至今。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以意为主,辞副其意,气举其辞,著有《濂亭文集》等作品。
为便于后人瞻仰、凭吊、缅怀这位文化名人,1992 年,宫岛咏士再传弟子与鄂州市政府协商中日合资,在鄂州市西山墓区修建了张裕钊陵园、纪念馆、碑林等纪念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对张裕钊个人的纪念,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与文化研究者前来,感受 “张体” 书法的独特魅力,领略张裕钊在文学和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研究晚清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梅家祠遗址,这一商代古文化遗址,坐落于鄂州市太和镇莲花黄村下庄北 400 米之处,其东至铁贺公路,西至截流沟。1989 年文物普查时得以发现,遗址呈现出不规则圆形台地的模样,高出地面 5 至 6 米,东西长 250 米,南北宽 60 米,面积约 15000 平方米,现存文化层厚 0.15 至 0.4 米。
这里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主,陶质陶色包含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少量黑陶。其纹饰丰富多样,有弦纹、绳纹、兰纹等。从采集标本来看,器形有鼎、鬲足、罐、杯等。这些陶器制作精美,工艺细致,从其造型和纹饰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制作工艺已具一定水平。例如鼎的造型古朴厚重,体现了当时对器物实用性和稳定性的追求;而纹饰则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或象征。遗址因平整土地,西部地段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自 2003 年 11 月 4 日起,它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周围从遗址边缘四周向外延伸 100 米被划定为控制地带,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该遗址对于研究商代当地的文化、生活习俗、制陶工艺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就像一部史书,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数千年前的故事。
鸡鸣祠遗址,乃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它静卧于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沙湾村庙下刘湾西北 40 米之处。1989 年文物普查时,它悄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遗址呈现出不规则圆形台地的模样,宛如一座古老的舞台,高出四周约 2 米,面积达 3000 平方米。从遗址东北部局部断面观测,文化层厚度在 0.5 至 1.0 米之间,然而遗憾的是,此处未见明显遗迹。在这片遗址中,所采集到的遗物标本唯有石斧一件,陶器等其他遗物难觅踪迹。不过,地表却遍布着近现代的砖、瓦残片,据当地居民讲述,此地在民国期间曾建有一座庙宇,而后毁于岁月的长河之中,如今遗址已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
这把出土的石斧,仿佛是一位来自远古的使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的材质,或许是取自附近山川的坚硬石料,历经数千年的掩埋,依然留存至今。石斧整体造型较为规整,刃部微微弯曲,锋利的边缘似乎还残留着曾经砍伐树木、切割兽肉的痕迹。斧身的表面略显粗糙,却有着一种古朴的质感,那是新石器时代工匠们手工打磨的印记。在考古学上,这把石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它是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工具制造技术的关键实物例证,通过对其材质、制作工艺的深入分析,能够一窥当时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石斧的用途广泛,它可能是当时人们进行狩猎、采集、建造住所等活动的得力助手。在狩猎时,人们手持石斧,与野兽展开搏斗,用其锋利的刃部给予野兽致命一击;采集果实或挖掘根茎时,石斧又能轻松地砍断树枝、挖掘泥土;建造住所时,它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用于砍伐木材、加工梁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