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鄂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6
在湖北鄂州的美食版图中,太和千张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作为当地著名的特产,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在餐桌上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食客的味蕾。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盛宴佳肴,太和千张都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占据着一席之地,成为鄂州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太和千张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故事与奥秘。
太和千张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汉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后不久。据传说,公元 221 年三国吴王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时,此地便已开始制作千张皮。当时,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后,委派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太子经常到吴王山避暑和狩猎。吴王山下一小村庄,因地处两水交汇处,水运便利,逐渐发展成为 “商贾骈集、货财辐辏,店铺鳞次、帆樯云聚” 的商埠,千张皮的制作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日益繁荣,油盐柴米布匹等生意蓬勃兴起,城乡豆腐店数量增多,豆浆、豆花和豆果等豆制品的品种也不断花样翻新,千张皮开始被大宗制作,成为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品之一。
明清时期,太和千张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被列为朝廷贡品,声名远扬。光绪十一年(1885 年),《武昌县志》将谢埠千张皮载入史书,这无疑是对太和千张悠久历史和卓越品质的有力见证。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太和千张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色,成为鄂州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和历史底蕴。
太和千张之所以能成为美食中的佼佼者,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功不可没。这一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也成为了太和千张独特风味的坚实保障。
制作太和千张,选材是关键的第一步。精选本地优质黄豆,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确保了蛋白质的丰富含量,为千张的细腻口感和丰富营养奠定了基础。将选好的黄豆放入清水中浸泡,让黄豆充分吸收水分,变得圆润饱满,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几个小时,时间的把控至关重要,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后续的制作效果。
浸泡好的黄豆进入磨浆环节,使用传统的石磨,缓缓转动间,将黄豆研磨成细腻的豆浆。这种手工磨浆的方式,相较于机械研磨,更加均匀、细腻,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黄豆的原始风味和营养成分。磨好的豆浆倒入锅中,用柴火慢慢煮开,火候的掌握十分关键,需小火慢炖,让豆浆逐渐升温,直至沸腾,期间要不断搅拌,防止粘锅。
煮浆完成后,便迎来了点浆这一关键步骤。将石膏水轻轻倒入豆浆中,如同一场微妙的化学反应拉开帷幕。石膏的用量和点浆的手法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判断,点得太少,豆浆无法凝固;点得太多,则会使千张口感变老。恰到好处的点浆,让豆浆逐渐凝结成豆腐脑状,此时的豆浆已经初步具备了千张的雏形。
接着,将凝固的豆浆再次研磨成糊状,这一步骤进一步细化了豆浆的质地,使其更加均匀细腻。随后,把特制的近 4 米长、1 尺多宽的千张布单铺好,将豆浆糊舀入布单中,熟练地层层包裹起来,然后通过挤压,让多余的水分缓缓渗出。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着制作者的技巧和力量,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包裹的动作、每一次挤压的力度,都影响着千张的薄厚和口感。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从选材到成型,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正是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传承,使得太和千张在众多豆制品中脱颖而出,拥有了薄如纸、色泽微黄、口感细腻、柔韧耐嚼、满口生香的独特品质。与机制千张相比,手工制作的太和千张虽然产量较低、耗时较长,但却能保留豆制品的本色口感,让每一张千张都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匠心独运的韵味。
太和千张的口感堪称一绝,薄如纸张却柔韧耐嚼,色泽微黄中散发着淡淡的豆香。轻轻一咬,那细腻的口感仿佛在舌尖上舞动,满口生香,让人回味无穷。
它的吃法多样,凉拌时,将千张切成细丝,佐以葱姜蒜、香醋、生抽、香油等调料,搅拌均匀,清爽可口,是夏日餐桌上的一道佳品。清炒千张,则可搭配青椒、肉丝等食材,千张吸收了配菜的鲜味,自身的豆香更加浓郁,口感也更加丰富。在当地,还有一道经典的吃法 —— 湖水煮湖鱼,佐以太和千张。以新鲜的梁子湖鱼搭配清澈的湖水炖煮,待鱼煮至入味后,放入切好的太和千张,千张吸收了鱼汤的鲜美,变得更加醇厚,鱼的鲜味也因千张的加入而愈发浓郁,两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成为鄂州人餐桌上的一道绝美佳肴。这种独特的搭配,不仅体现了太和千张的百搭性,更彰显了其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太和千张在市场上的价格因品质、制作工艺和销售渠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普通机制千张每把(10 张)价格在 3 元左右,而手工制作的太和千张价格相对较高,平时每把能卖到 5 元,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甚至会涨到每把 7 元至 8 元。
这种价格差异主要源于手工千张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质。手工制作的太和千张产量较低、耗时较长,且能保留豆制品的本色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因此价格相对较高。而机制千张虽然成本较低、产量较大,但在口感和风味上与手工千张存在一定差距,价格也相对便宜。
太和千张在当地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在太和镇,从事千张制作的家庭众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据了解,太和镇手工生产千张的店主近 20 家,年产值数百万元,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太和千张营养丰富,但在食用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由于千张中含嘌呤较高,痛风病患者及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应谨慎食用,以免诱发痛风发作。老年人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大量食用千张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衰退,因此也不宜多食。中医认为,千张性偏寒,胃寒者、易腹泻腹胀者、脾虚者以及常出现遗精的肾亏者也不宜过量食用。
此外,千张不宜与含草酸高的食物一起食用,如菠菜、竹笋、苋菜等。因为千张中含有丰富的钙质,钙与草酸会结合生成难溶或不溶的草酸钙,不仅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对于肾结石和胆囊结石人群,还易导致结石症,不利于身体健康。不过,如果将这些含草酸高的食物先用开水焯一下,便可除去大部分草酸,从而减少其对钙吸收的影响。同时,千张也不宜一次食用过多,豆制品中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还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腹胀等不适症状。
对于千张过敏的人群,食用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红肿、经常性腹泻、消化不良、头痛、咽喉疼痛、哮喘等过敏症状,因此应避免食用。
太和千张作为鄂州的传统美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汉代的起源,到三国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辉煌,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确保了太和千张的卓越品质和独特风味。
在品尝太和千张时,我们不仅能享受到它那薄如纸、口感细腻、柔韧耐嚼、满口生香的美味,还能感受到鄂州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无论是凉拌、清炒还是与湖鱼搭配炖煮,太和千张都能展现出其百搭的魅力,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
然而,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食用的禁忌,确保健康饮食。对于痛风患者、老年人、胃寒者等特殊人群,应谨慎食用,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太和千张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代表着鄂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成为了地方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鄂州,一定不要错过品尝这道美味的太和千张,让味蕾在这独特的风味中尽情舞动,感受鄂州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