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鄂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5-01-02
在湖北鄂州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红色明珠 —— 刘伯垂纪念馆。它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历史、缅怀先烈,汲取奋进的力量。作为鄂州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刘伯垂纪念馆不仅是对革命先驱刘伯垂的深切纪念,更是一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教育殿堂。
刘伯垂,1887 年出生于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刘弄村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刘德福,前清例授宣德郎,诰封奉政大夫;父亲刘弼亟,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刘伯垂自幼嗜学,尤对律法兴趣浓厚。宣统元年(1909 年),他踏上留学之路,东渡日本,就读于明治大学法科。彼时,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在日本创立同盟会,大力鼓吹民族革命,刘伯垂深受触动,毅然加入,自此开启反清革命征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学成归国,出任民国大元帅府秘书官,不久调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参事,协助孙中山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然而,袁世凯称帝倒行逆施,刘伯垂愤然辞职,以表对封建复辟的抗议。1918 年,他奔赴广州,担任广东军政府司法院高等审判厅厅长,并主编《惟民周刊》,借此宣传革命主张。但当时广东军政府仍受军阀操控,刘伯垂壮志难酬,内心满是愤懑。
1920 年夏秋之交,刘伯垂辞官北返武汉,途中于上海拜会了昔日恩师陈独秀。多次深入交谈后,经陈独秀引荐,他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旋即肩负起一项重大使命 —— 回武汉筹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彼时的武汉,历经五四运动洗礼,新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根基。陈独秀慧眼识珠,认定刘伯垂是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不二人选。
回到武汉,刘伯垂马不停蹄,迅速与包惠僧取得联系,而后又秘密联络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郑凯卿等人,就建党事宜展开深入商讨,众人一拍即合。同年 10 月,在武昌抚院街(今民主路)97 号董必武、张国恩寓所,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秘密会议悄然召开。刘伯垂主持会议,参会的有同盟会员刘伯垂、董必武、张国恩,青年知识分子陈潭秋、包惠僧、赵子健,还有工人郑凯卿,共 7 人。会上,刘伯垂详细报告了上海党组织的成立经过与组织体系,组织众人研读《共产党宣言》及上海共产党起草的《共产党纲领草案》等重要文件,热烈讨论并制定工作纲领与组织生活制度。最终,一致同意正式成立湖北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取名为 “共产党武汉支部”。经刘伯垂提议,推选包惠僧担任书记,陈潭秋负责组织,张国恩负责财务。至此,共产主义的火种在湖北大地被点燃,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筑牢了根基。
党组织成立伊始,刘伯垂又积极行动起来。他用陈独秀给予的二百元活动经费,在武昌阅马场附近租下多公祠五号,设立党的机关,并对外挂起 “刘芬律师事务所” 的招牌,巧妙掩护党的秘密活动。此后,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武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相继组建,支部机关刊物《武汉星期评论》也应运而生,革命的力量在荆楚大地蓬勃汇聚。
武汉中共早期党组织创立后,刘伯垂与董必武、包惠僧等同志齐心协力,一方面大力发展党的组织,一方面果敢领导工人运动。至 1922 年底,刘子通、黄负生、赵子健、赵子俊、项英、林育南、施洋等一大批有志之士被吸纳进党组织,革命队伍日益壮大。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刚成立,便以昂扬斗志投身工人运动。1921 年 3 月,在其直接领导下,汉口人力车工人发起了一场持续一周的罢工,抗议资本家增加车税。工人们团结一心,顽强抗争,最终迫使资本家妥协,暂不增税,取得党组织建立后的首场胜利,极大鼓舞了工人阶级的斗志。
1923 年,军阀吴佩孚妄图镇压工人运动,刘伯垂与项英、包惠僧、林育南等人挺身而出,组织发动了武汉地区工人参加京汉铁路工人 “二七” 大罢工。这是一场波澜壮阔、震撼全国的工人运动,工人们为争取自身权益,与反动军阀展开殊死搏斗。罢工期间,刘伯垂四处奔走,组织协调,虽不幸被捕入狱,但他坚贞不屈。在党组织全力营救下,于 1925 年 1 月 25 日重获自由。
此后,刘伯垂继续为革命事业拼搏。1926 年 7 月北伐战争爆发,他与董必武等人在武汉积极作为,大力发展工人组织,宣传北伐意义,发动工人罢工,为北伐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方支持。同年底,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暴行,他又领导组织武汉人民举行反对英国的游行示威,成功驱逐英国巡捕,收回汉口英租界,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白色恐怖笼罩,刘伯垂毫不退缩,转入地下坚持斗争。1927 年底,武汉军警疯狂搜捕共产党人,刘伯垂凭借机智幸运脱险,潜赴日本暂避风头。翌年回国后,隐居上海,在艰难处境中默默关注革命局势。1931 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 “左” 倾机会主义路线甚嚣尘上,大搞宗派主义,排斥异己,刘伯垂因陈独秀介绍入党而遭受排挤,无奈离开党组织。1936 年秋,刘伯垂因严重肝病卧床不起,在上海金神父路寓所溘然长逝,终年 50 岁。他虽离去,但留下《无产阶级论》及《新方言补遗》《尔雅小记》等译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伯垂纪念馆内,丰富多样的展品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泛黄却珍贵的老照片,它们定格了刘伯垂各个阶段的人生瞬间:留学日本时与同窗的合影,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救国的热忱;参与建党筹备会议的场景照,众人神情专注,仿佛能让人听到那激烈讨论的声音;工人运动现场,刘伯垂振臂高呼,工人们群情激昂,展现出为争取权益而战的磅礴气势。这些照片,跨越时空,将历史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文献资料亦是馆内的一大亮点。刘伯垂手书的信件、笔记,字迹或刚劲有力,或略显潦草,却无不透露着他在革命道路上的思索与奔波。党的早期文件、传单,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与信念,从中可以窥见先辈们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唤醒民众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还有当时的报纸刊物,对工人罢工、革命活动的报道,虽篇幅有限,却字字千钧,还原了社会各界对革命浪潮的反响。
实物展品更是给人以直观的冲击。刘伯垂用过的书桌、笔墨,简单而质朴,让人想象他在深夜伏案疾书,谋划革命大计的身影。工人运动时的旗帜、标语牌,虽已破旧,却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工人们的热血豪情。此外,还有一些徽章、纪念章,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让人们对刘伯垂的革命生涯有了更为真切、深入的认识。
为了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纪念馆精心复原了多个重要场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的会议现场,木质桌椅摆放整齐,桌上的文件、茶杯仿佛刚刚使用过,参会人员的雕像栩栩如生,他们或沉思、或发言,将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刻永久定格。在这里,游客仿若穿越时空,成为了这场秘密会议的见证者,亲耳聆听先辈们对理想信念的热烈探讨,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诞生的曙光。
还有汉口人力车工人罢工、京汉铁路 “二七” 大罢工等斗争场景的复原,更是震撼人心。狭窄的街巷里,人力车模型与工人雕塑相互映衬,工人们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坚毅,紧握的拳头、高举的标语,展现出他们为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利而团结一心的力量。模拟的罢工现场,烟雾缭绕,气氛紧张,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深刻体会到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觉醒与抗争的艰辛历程,也更加懂得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刘伯垂纪念馆坐落于华容区段店镇刘弄村,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从鄂州城区出发,无论是选择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顺利抵达这片红色圣地。自驾的游客,沿着宽阔平坦的公路前行,路旁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让人心旷神怡,大约半小时车程,便能望见纪念馆那庄严肃穆的建筑轮廓。若是搭乘公共交通,可先乘坐前往华容区的公交车,再转乘当地的乡村巴士,虽然行程稍显辗转,但一路上能深入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烟火气,近距离接触这片孕育革命先驱的土地,倒也别具一番风味。
纪念馆周边被宁静的乡村所环绕,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绿意盎然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村落里,白墙黑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偶尔升起的袅袅炊烟,给这片大地增添了几分静谧与祥和。漫步其间,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唯有鸟儿的欢鸣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相伴,让人心境澄澈。这种独特的乡村环境与纪念馆的肃穆氛围相得益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沉浸历史的绝佳体验,让人在追寻革命先辈足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宁静力量,体悟到红色精神与乡土情怀的完美交融。
对于学生而言,刘伯垂纪念馆是一座生动的课堂,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修课。在这里,他们告别枯燥的书本知识,亲身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参观,学生们能清晰看到先辈们为了理想,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身影,深刻认识到今日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馆内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如同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在心中埋下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种子。同时,学校组织的各类研学活动,如清明祭扫、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让学生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内涵,汲取奋进力量,助力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党员干部们来到刘伯垂纪念馆,更是一场不忘初心的寻根之旅,是精神上的深度滋养。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他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句句誓言掷地有声,回荡在纪念馆上空,如同与先辈们跨时空对话,重新唤醒入党时的初心与激情。刘伯垂等革命先辈们对党忠诚、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为党员干部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在这里,他们深入学习党的早期历史,感悟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环境下建党立业的艰辛,反思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进而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中时刻以先辈为榜样,勇于担当作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奉献,当好新时代的 “答卷人”。
历史爱好者们将刘伯垂纪念馆视为探寻历史真相的宝库。馆内珍藏的大量一手资料、罕见文物,为他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细节。从刘伯垂参与建党筹备的机密过程,到武汉工人运动的每一次潮起潮落,每一件展品、每一份文献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可以在这里驻足凝思,仔细研读那些泛黄的纸张,端详古老的物件,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探讨,拼凑出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完整拼图,深入挖掘鄂州地方党史、工人运动史的独特魅力,让红色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刘伯垂纪念馆全年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的 9:00 - 17:00(16:30 后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游客无需购票,只需在入馆时进行简单的登记即可开启参观之旅,这一举措旨在让更多人能够无障碍地走进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进入纪念馆,参观者需时刻保持安静、肃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状态,避免大声喧哗,以免打扰其他游客的参观思绪,破坏馆内庄重的氛围。对于馆内陈列的各类展品,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大家务必爱护,不触摸、不损坏,让后人也能领略到这些珍贵文物的风采。若有讲解服务,要紧跟讲解员的步伐,认真聆听讲解,从中汲取更多历史知识,深入了解刘伯垂的伟大事迹与革命精神内涵。
纪念馆周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游客提供便利。餐饮方面,有几家颇具乡村特色的农家乐,食材大多取自当地田间地头,新鲜可口,能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鄂州农家风味,如土灶烧出的香软米饭、现摘现炒的时蔬、家养土鸡烹制的美味鸡汤等。游玩之余,若想稍作休息,附近的乡村公园设有长椅、凉亭,供游客休憩放松,沉浸在乡村的宁静氛围中,回味参观的点滴感悟,为这场红色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刘伯垂纪念馆,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承载着刘伯垂等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精神;是一座灯塔,在岁月长河中闪耀,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更是一方心灵的栖息地,让人们在喧嚣尘世中寻得宁静,汲取奋进的力量。无论是求知若渴的学生、不忘初心的党员干部,还是痴迷历史的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当你踏入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漫步于展厅之间,端详着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们并肩作战;驻足于场景复原处,倾听着历史的回响,感受着他们为理想信念而拼搏的热血豪情。在这里,你不仅能了解到刘伯垂波澜壮阔的一生,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湖北地区创建、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离开纪念馆,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却已深深印刻在心底,化作前行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辈的缅怀,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奋进,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鄂州刘伯垂纪念馆,正静静等待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它的魅力,开启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