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鄂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3
华容区历史悠久,其发展脉络可追溯至夏商时期,那时属荆州之域。周朝时,成为楚地的一部分,见证了楚国的兴衰荣辱。三国时期,归属于吴国,在吴地的统治下,这片区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唐设驿,交通的便利性促进了地区的交流与繁荣;宋置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地方上的重要地位;清立乡,行政建制的逐步演变反映出社会结构的持续变迁。
1949 年 5 月,华容解放,成立鄂城县华容区人民政府,标志着这片土地进入新的历史篇章。此后,其行政隶属关系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先后属黄冈专区鄂城县、黄冈专区鄂城市、黄冈专区鄂城县、咸宁地区鄂城县、黄冈地区鄂城县。1983 年 8 月,成为鄂州市华容派出区、长港派出区。直至 1987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鄂州市华容区,区政府驻华容镇,华容区的现代行政区划格局得以确立,为其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容区得名于觉华寺,其背后有着一段引人入胜的传说。南朝梁武帝时期,在此地修建了皇家寺院,并赐名华容寺,后改名为觉华寺。而唐太宗李世民南征途经华容时,身患背花,夜宿禅林寺。该寺僧人慧光用鑫藤白鼠蒸水为其敷洗疗毒,不久即愈。次年,唐太宗御赐重建禅林寺,改禅林寺为觉华寺,扩建庙宇四十八幢。这段传说不仅为华容区的名字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出此地在古代就与皇家有着一定的渊源,以及佛教文化在此地的深厚根基。 明末,闯王李自成兴兵战败于鄂省,卸甲南撤,后率部东突,夜宿觉华寺。明军追至无所获,遂火烧寺院,后仅存东狱、觉华两寺。寺庙的兴衰变迁,也如同历史的车轮,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更迭。
华容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辛亥革命时期,这里是众多志士仁人的故乡,吴兆麟担任辛亥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领导风范,部署指挥起义部队进攻湖广督署,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彭楚藩作为武昌首义 “彭刘杨” 三烈士之首,他幼读经史,后投身革命,在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筹建时,被推为军务筹备员,最终英勇就义,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直接参与起义的华容区将士众多,有名有姓者达 200 余人,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起义军骨干,其中被国民政府授予将衔者 24 名,这些热血男儿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中共一大时期,华容区的刘伯垂和范鸿劼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刘伯垂 1920 年夏秋在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共产党,随后受陈独秀委派到武汉组建共产党武汉支部,他带回了上海党组织的先进理念和组织经验,与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共同商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的第一个支部 “武汉支部”,并当选为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成为传播共产主义 “火种” 到湖北的第一人。范鸿劼是华容区葛店镇人,1920 年 10 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成为小组成员,他积极参与发起和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又在中共北京区委、地委以及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在北方跟随和辅助李大钊工作,为早期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不懈努力,1927 年 4 月 28 日,与李大钊等人一同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鸭儿湖抗日根据地在华容区建立,这里成为抗击日寇的重要堡垒。夏家榜 “烈士事件” 中,有名有姓被授予烈士称号的有 72 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他们的英勇无畏展现了华容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气节,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截至 2023 年末,华容区户籍人口为 186553 人。从乡镇分布来看,葛店镇户籍人口 59533 人,常住人口 62173 人;华容镇户籍人口 54433 人,常住人口 58401 人;段店镇户籍人口 32080 人,常住人口 34601 人;庙岭镇户籍人口 28180 人,常住人口 30090 人;临江乡户籍人口 28446 人,常住人口 30056 人;蒲团乡户籍人口 18603 人,常住人口 19451 人;葛店开发区户籍人口 703 人,常住人口 2561 人。全区总户数为 63727 户,其中乡村户数 56344 户,乡村人口 168471 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这反映出华容区农村地区仍保留着相当规模的人口聚集,农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与鄂州市其他区相比,华容区的人口规模处于中等水平。鄂城区常住人口最多,达到 69.16 万人,而梁子湖区常住人口仅 12.61 万人。华容区常住人口 25.45 万人,其人口密度相对适中,既不像大城市核心区那样拥挤,又不像偏远山区那样稀疏,为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资源分配提供了一定的人口基础优势。
近年来,华容区的人口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部分乡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镇常住人口有所增加,但乡村人口仍占较大比例。同时,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也吸引了一些外来人口流入,但流入规模相对有限。这种人口变化趋势对华容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城镇地区需要不断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而农村地区则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留住人口并吸引人才回流。
华容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当地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雕花剪纸是华容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黄河南北剪刀和刻刀的工艺特点,形成了两刀并用的独特风格,兼具北方图形的抽象韵味与南方图形的逼真细腻。这种剪纸艺术出自劳动者之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2008 年,鄂州雕花剪纸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 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举世瞩目的民间文化瑰宝。华容区文化馆为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定期举办雕花剪纸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剪纸爱好者参与,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传承之情。
在传统节日方面,华容区的端午节习俗别具一格。虽然在总体上与各地的端午习俗有相似之处,如悬蒲艾、食角黍(粽子)、泛雄黄酒、系彩辟恶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地方特色。相传屈原曾流放途经鄂州,在当地留下了光辉足迹和不朽诗篇,与鄂州先民结下深厚情谊。为纪念屈原,华容区一带的百姓在端午节时会举行各种祭祀及龙舟竞渡活动。例如,临江乡有食用独蒜及艾禾煮蛋的习惯;在一些地方,出嫁之女会在端午节回家探望父母,一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共享天伦之乐。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家庭与社会的凝聚力。
此外,华容区还有着独特的地域风俗。在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中,都有一套严谨且充满仪式感的传统流程。婚礼上,从说媒、定亲到迎亲、拜堂,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丧礼中,则遵循着守灵、出殡、安葬等传统习俗,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与缅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融洽,展现出浓厚的乡土人情。
华容区地处长江之滨,境内湖泊众多,港汊纵横交错,湿地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红莲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湖水清澈碧绿,波光粼粼。湖岸边垂柳依依,绿草如茵,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每逢夏日,红莲盛开,满湖的红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羞涩的少女翩翩起舞,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游客可漫步湖畔,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也可泛舟湖上,穿梭于红莲之间,体验 “误入藕花深处” 的诗意与浪漫。
鸭儿湖也是华容区的一大自然奇观,它水域辽阔,湖汊众多,水产资源丰富。湖面上水鸟翱翔,或嬉戏觅食,或引吭高歌,为鸭儿湖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湖边湿地植被茂密,各种珍稀植物在此生长繁衍,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每年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栖息,它们成群结队,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拍摄。
除了湖泊湿地,华容区的山水风光也别具一格。境内的山脉连绵起伏,虽不高耸入云,但也独具韵味。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把整个山峦装点得如五彩斑斓的画卷;夏天,绿树成荫,山林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掬一捧泉水,清凉可口,让人心旷神怡;秋天,枫叶似火,银杏金黄,山林被染成了一片绚丽的色彩,仿佛一幅天然的油画,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冬天,银装素裹,山峦在白雪的覆盖下显得格外宁静,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等待着春天的唤醒。
华容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蒲团新石器遗址和和尚山遗址,犹如一部部史书,生动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场景。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实物标本,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为研究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也让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们是华容区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让人不禁感叹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觉华寺作为华容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变迁,虽多次遭受战火焚毁,但又屡次重建,至今仍然屹立不倒。觉华寺建筑风格独特,寺内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走进觉华寺,悠扬的钟声回荡在耳边,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到古代。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寺内的碑刻、壁画等文物古迹,更是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在现代,华容区也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湖北杏福园旅游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为基础,融合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园区内设有台湾花卉宠物区、七迹湖度假慢生活区、湖乡亲水运动区和台湾休闲瓜果采摘区等主要功能区,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花卉,与可爱的宠物互动;也可以在湖边悠闲地度假,享受慢生活的惬意;还可以参与亲水运动,感受水上活动的乐趣;更可以亲自采摘新鲜的瓜果,品尝大自然的馈赠。此外,园区还建立了科普馆、兰花馆、草花馆、立体栽培馆、共享厨房、风筝草原、粉红沙滩、植物迷宫、亲水乐园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华容 “九大碗” 始于明清,20 世纪 80 年代风靡坊间。其菜品丰富多样,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烹饪技法。
鸭儿湖鱼圆,相传鱼丸起源于楚武王时代。楚武王喜食鱼却极惧鱼刺扎喉,为此杀掉不少御厨。一位聪明厨师用氽的技法制作出吃鱼不见鱼的鱼圆,御厨年老返乡后,将此技法传授于民。鸭儿湖鱼圆制作时需精选新鲜鱼肉,剁成细腻鱼茸,加入适量调料搅拌上劲,挤成圆子状放入沸水中氽熟。其特点是 Q 弹劲道,韧性十足,入口爽滑,鱼香四溢。
陈府进士鸡与嘉庆六年(1801 年)葛店举人陈中孚有关。他高中二甲进士,捷报传回葛店,族中摆流水筵席。陈中孚一同窗见桌上清炖全鸡,汤清味美,鸡肉酥烂,赞道:“今日进士及第,大吉(鸡)大利,明朝功在朝堂,惠泽乡里。” 此后葛店各族为激励学生,喜宴上常做此菜。这道菜选用优质土鸡,经焯水、炖煮等工序,鸡汤清肉鲜美,鸡肉酥烂细腻,食之能增强免疫力,有养元补益功效。
红烧武昌鱼,华容地处大梁子湖水系,是 “鱼米之乡”,武昌鱼在此生长。自三国至今,众多诗词名人曾为它赋诗。宋代周瑞朝有 “晓梦惊碎赤壁鹤,夜栖看打武昌鱼” 的诗句,毛主席的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更让其名声大噪。制作时将武昌鱼处理干净,煎至两面金黄,加入葱姜蒜、酱油、料酒等调料烧制。鱼肉金黄鲜嫩腴美,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可调理脏腑、开胃健脾、增进食欲。
思乡黄焖圆子源于元末明初,华容地区因战乱人口锐减,洪武帝朱元璋下令迁赣民入湖广,后成鱼米之乡,但移民后代仍思念故土,遂以圆子表达思乡情。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做此菜。先将猪肉、鱼肉等食材剁碎,加入调料搅拌成馅料,做成圆子后油炸,再用酱油、糖等调料焖烧。圆子酥烂鲜美,色泽金黄红亮,形似圆珠,营养丰富,肉香十足。
白浒菜扣肉中的腌白花菜清香鲜美、提神生津、开胃健脾且能软化血管。葛店人从安陆引入并在白浒镇种植。传说葛店老街范家巷家族用此腌白菜炒肉丝、做扣肉,子孙多有出息。制作时将五花肉煮熟切片,腌制后的白花菜切碎,两者相间码放在碗中,蒸制而成。扣肉色泽棕红、香气扑鼻、不寒不燥、软糯可口。
三江口滑鱼块的三江口是华容长江边古渡口、商埠与军事重镇。南宋陆游曾在此停船游览。此菜选用上等青鱼肚档,又称拖泥。将鱼块处理后腌制,裹上淀粉炸至金黄,再用葱姜蒜、酱油等调料炒制。汤色红亮、鱼肉鲜嫩爽滑、葱姜味浓,青鱼富含蛋白质、脂肪、硒、碘等微量元素,可补虚益气、益智补脑。
粉蒸鳝鱼由解放前在武汉做公馆菜的华容藉名厨夏焱保所创。他将技艺传授给车友酒楼老板秦昌辉。制作时先将粳米加八角等香料炒制磨碎成米粉,鳝鱼处理后切段,加入米粉、肉末及调料拌匀,蒸制而成。鳝片鲜软滑嫩,米粉香味浓郁,鳝鱼富含 DHA 和卵磷脂,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补虚损之功效。
磉墩红烧肉相传为宋代文豪苏东坡贬居黄州时所创并传授给当地人民。华容与黄州一江之隔,磉墩红烧肉块大如磉墩石。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先焯水,再用冰糖炒出糖色,加入各种调料慢炖。其肥而不腻、色泽红亮、肉质酥软、香气四溢。
红莲排骨汤因红莲湖得名。传说红莲湖原名杨桩湖,曾有恶霸欲抢红莲姑娘,红莲跳桥而亡,湖水上涨成湖,莲花血红。此汤以排骨为主料,炖煮至排骨熟烂,加入红莲继续熬煮。汤品鲜香浓郁,排骨肉质鲜嫩,红莲的清香为汤增添独特风味,兼具营养与美味。
除了华容九大碗,鄂州螃蟹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美食。鄂州梁子湖大闸蟹是全生态养殖的原产地标志产品,具有青背、金爪、黄毛、白肚、体状等特点。其蟹肉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 A 高于其他陆生及水生动物,维生素 B2 是肉类的 5 - 6 倍,比鱼类高出 6 - 10 倍,比蛋类高出 2 - 3 倍。维生素 B1 及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 6 - 10 倍。每 100 克螃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 17.5 克,脂肪 2.8 克,磷 182 毫克,钙 126 毫克,铁 2.8 毫克。螃蟹壳除含丰富的钙外,还含有蟹红素、蟹黄素等。梁子湖大河蟹每 100 克蟹肉含蛋白质 18.09%,脂肪 9.71%,还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级钙、磷、铁和多种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尤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最为突出,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有 “河蟹上席百味淡” 的美誉。
梁子湖银针鱼也是不容错过的美味。它身体细长,呈银色,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可清蒸、油炸或炖汤,是餐桌上的佳肴。此外,红尾鱼等特色鱼类也深受食客喜爱。这些鱼类均产自梁子湖等优质水域,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它们品质优良,口感上佳。
鸭儿湖鱼圆不仅是华容九大碗之一,也是当地日常备受欢迎的美食。其制作工艺精湛,鱼圆口感细腻,弹性十足,鱼香满溢。还有用当地新鲜莲藕制作的藕夹、藕饼等藕制品,将藕切成薄片,夹入肉馅或糯米等馅料,裹上面糊炸制而成,外皮酥脆,内馅软糯香甜,藕香与肉香或米香相互交融,别具风味。
在特色小吃方面,鄂州热干面独具特色。面条筋道有嚼劲,配上浓郁的芝麻酱、葱花、萝卜干等调料,搅拌均匀后,每一口都充满着芝麻的香气和面条的爽滑。此外,还有米粑,用大米磨成浆,发酵后摊成饼状,煎至两面金黄,软糯香甜,散发着淡淡的米香。这些特色美食与小吃共同构成了华容区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华容区作为鄂州市的重要市辖区,在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潜力。
在经济发展方面,华容区近年来成绩斐然。2023 年华容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49.5 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11.2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00 亿元。规上企业突破 100 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完成 163 亿元,限上社零额同比增长 29%,增速位居鄂州市第一,多项经济指标增幅稳居鄂州前列,上榜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 23.5 : 31.7 : 44.8,其中第一产业稳定发展,增加值 98.21 亿元,增长 4.3%;第二产业增长强劲,增加值 132.19 亿元,增长 5.5%;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增加值 187.01 亿元,增长 4.8%。工业上,传统产业如水泥及制品、纺织服装等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崛起,例如光谷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成势见效,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入驻,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农业方面,作为 “鱼米之乡”,华容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夏油蔬菜双丰收,畜禽水产有所提升,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交通状况对华容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华容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湖北省离省会武汉市最近的县级行政区,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辐射范围内。区内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三横三纵” 快速道路系统逐步成型,吴楚大道华容段和 257 省道庙岭集镇至葛店段已于 2024 年 3 月 30 日全线贯通,这不仅满足了葛华片区、红莲湖片区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优化了区域内的路网布局,还强化了花湖机场核心枢纽的对外联通能力,加快了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和武汉新城的建设步伐。此外,武鄂同城步伐加快,武汉新城展示中心投入使用,未来二路、高新六路、高新七路、望湖一路等武鄂 “断头路” 全面打通,辉煌大道顺利通车,武汉 359 路公交延伸至红莲湖,接驳武汉轨道交通 11 号线,实现了与武汉的零距离换乘,“武鄂同城公交卡一卡通” 正式上线,410 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跨域通办”,这些都极大地便利了人员往来、物资流通和信息交流,使华容区与武汉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在旅游方面,华容区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境内湖泊众多,红莲湖、鸭儿湖等景色优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红莲湖湖水清澈碧绿,每逢夏日红莲盛开,清香四溢,游客可漫步湖畔欣赏自然风光,也可泛舟湖上体验诗意与浪漫;鸭儿湖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湖面上水鸟翱翔,湖边湿地植被茂密,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吸引了大量鸟类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也为旅游增添了独特魅力,蒲团新石器遗址和和尚山遗址见证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场景,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线索;觉华寺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寺内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悠扬的钟声回荡在耳边,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深沉。此外,现代化的旅游景区也不断涌现,湖北杏福园旅游区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为基础,融合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园区内设有台湾花卉宠物区、七迹湖度假慢生活区、湖乡亲水运动区和台湾休闲瓜果采摘区等多个功能区,还建立了科普馆、兰花馆、草花馆、立体栽培馆、共享厨房、风筝草原、粉红沙滩、植物迷宫、亲水乐园等丰富多样的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体验,2023 年华容区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23.6 亿元,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展望未来,华容区在旅游、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旅游发展上,华容区将继续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提升杏福园等景区景点综合品质和乡镇商贸服务能力,打造解忧花园等一批特色民宿和网红打卡地,进一步丰富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要素,加强与武汉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融入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升华容区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旅游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方面,华容区将集中要素兴产业、激活力,按照《武汉新城规划(鄂州区域)》,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差异化发展背光模组、混合液晶材料等显示屏产业,加快建成绿色循环建材产业园,做大做强枫树纺织产业园,以五个乡镇为组团,分别明确特色主导产业主攻方向,细化产业链招商,重点打造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纺织、绿色建材、医用药包等五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华容区,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在文化建设上,华容区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本土历史文化,加强对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场馆等方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区域内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动文化与旅游、经济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华容区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