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鄂城区简介

2024-12-23

鄂城溯源:岁月长河中的历史变迁

鄂城,这座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的古老城池,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夏朝。彼时,此地便已得 “鄂” 之名,至殷商时期,鄂族人在此建都立国,古鄂国的辉煌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当时的古鄂国尚处于部落联盟的形式,但已初现文明的曙光。

西周前、中期,鄂城依旧作为鄂国的领地而存在,延续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政治体系。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鄂城正式设立鄂县,隶属于南郡,县治位于今鄂州老城区,由此开启了其作为封建王朝行政区域的新篇章。

西汉初年,鄂县改属江夏郡,行政归属的调整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地域管理的细化。岁月流转,到了魏黄初二年(221 年)四月,东吴孙权自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迁鄂,这一历史事件成为鄂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孙权取 “以武而昌” 之义,将鄂县改名为武昌,同年八月,孙权受封为吴王,并筑武昌城。吴黄龙元年(229 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武昌自此成为国都、郡治和县治所在地,鄂城迎来了其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政治地位的提升使其成为当时东吴政权的核心区域,吸引了众多人才与资源的汇聚,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

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 年),武昌改名寿昌,名称的变更背后或许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因素。而到了元盛宗大德五年(1301 年),又复名武昌。在这长达 1700 余年间,尽管名称有所反复,但武昌之名基本得以保留,且郡治、州府、军治、县治均设于此地,武昌城始终是区域内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变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913 年,武昌县改为寿昌县,1914 年 1 月,寿昌县更名为鄂城县。民国时期,县治仍设在鄂城,这座古老的城池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前行,尽管历经战火纷飞与社会动荡,但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鄂城的行政归属经历了多次调整。1950 年,鄂城县属大冶专区;1952 年 7 月划属黄冈专区;1960 年 11 月,改鄂城县为鄂城市,次年 12 月,又改市为县;1965 年 8 月,鄂城县划属咸宁专区;1979 年 11 月,鄂城分设县、市,同属咸宁地区,同年 12 月,又改属黄冈地区。直至 1983 年 8 月,撤销鄂城县、鄂城市,成立省辖鄂州市,始置鄂城区,成为鄂州市的行政中心,鄂城由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鄂城人口:变迁中的稳定与发展

鄂城区作为鄂州市的核心区域,其人口数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诸多变迁。据相关资料记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鄂城区的人口数据有着显著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医疗条件有限,人口增长较为缓慢。例如,在明清时期,鄂城地区虽为区域内的重要城镇,但其人口规模受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战争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增长幅度不大。

进入近代社会,随着工业的兴起与社会变革的推进,鄂城区的人口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到了 20 世纪初期,受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军阀混战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等影响,鄂城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冲击,人口增长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域内人口一度下降至 45 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发展,鄂城区的人口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0 年,鄂城区常住人口为 60.15 万人。在这一时期,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稳定的环境,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鄂城区常住人口为 66.87 万人,与 2000 年相比,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而到了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鄂城区常住人口增加至 69.57 万人,十年间增加了 2.697 万人。这种增长趋势反映了鄂城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鄂城区人口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早期,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地资源等对人口的分布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鄂城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拥有较为肥沃的土地与便利的水利资源,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而能够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因素逐渐成为人口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工业发展阶段,鄂城区内的工厂、企业不断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好的生活条件。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建立,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使得人口从周边农村地区向鄂城区聚集。

近年来,随着鄂州市整体发展战略的推进,鄂城区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日益丰富,这进一步增强了对人口的吸引力。特别是在武鄂同城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鄂城区与武汉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通更加便捷,许多在武汉工作的人选择在鄂城区居住,形成了一种 “工作在武汉、生活在鄂州” 的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鄂城区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变化对鄂城区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到房屋建筑、道路修建、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中,使得鄂城区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鄂城区商业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大的消费市场,各类商业企业纷纷入驻鄂城区,从大型购物中心到小型便利店,从餐饮服务业到文化娱乐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格局,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经济活力与竞争力。

在文化教育方面,人口的集聚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多的学生资源使得学校能够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旅游揽胜:鄂城的自然与人文奇观

西山风景区:文化与自然的交织

西山,这座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距武汉仅 68 公里的历史名山,古称樊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它西枕百里樊川,襟江带湖,拔地而起,山脉蜿蜒曲折,九峰六谷相互交错,重峦叠嶂间松柏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翠壑丹崖之上,飞瀑如漱玉般倾泻而下,奏响着自然的乐章。全山东西长约 1.6 公里,南北宽约 1.2 公里,主峰虽仅 170 米,却气势非凡,总面积达 4000 余亩。山上六条谷涧,宛如丝带般串连起七泉、三池、一湖和两道瀑布,地下水水质优良,终年不竭,清甜甘美的菩萨泉和酥脆可口的东坡饼更是享誉九州。

作为湖北省首批四大风景区之一,西山昔有楚门东户之誉、古都明珠之称。这里不仅自然景观迷人,更是人文荟萃之地。自三国时期起,便留下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足迹。公元 221 年 4 月,孙权迁都鄂县并改名为武昌后,于西山之巅修建避暑宫,此后孙权、刘备、周瑜等皆曾登临此山,昔日的西山仿若历史的大舞台,各路豪杰在此风云际会,指点江山。

历代文人墨客亦对西山情有独钟,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和传世墨宝。东晋的陶侃、庾亮,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陆游,乃至晚清的彭玉麟、张之洞等,皆在此山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与感悟。苏轼曾在《武昌西山》中写道:“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堆。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樽罍。尔来古意谁复嗣,公有妙语留山隈。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当时相望不可见,玉堂正对金銮开。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此诗生动地描绘了西山的春日美景,以及诗人登山临水时的畅快心境与深沉感慨,同时也展现出对历史变迁的无尽思索,使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领略西山的独特魅力。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更是让西山的松风阁声名远扬,享有 “天下第九行书” 的盛誉。

如今,西山的诸多古迹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人们缅怀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载体。吴王避暑宫在 1999 年迁址重建于椅子山顶,形成了包括避暑宫、读书堂、议政殿、武昌楼等在内的汉代风格仿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达 80 余亩。这些建筑气势恢宏,布局严谨,重现了当年吴王孙权在此避暑议政的场景。游客置身其中,仿佛能看到孙权那意气风发的身影,感受到千年前东吴政权的辉煌与威严。

古灵泉寺作为西山的标志性佛教文化景观,历史悠久,建筑古朴典雅。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松风阁则因黄庭坚的墨宝而闻名遐迩,其建筑风格独特,周围环境清幽,阁内时常举办各类书法展览与文化交流活动,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与文人雅士前来观赏品鉴,感受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九曲亭最早由孙权命人所建,后经苏轼扩建,历经元、明、清多次修葺,至今仍屹立于西山之上,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它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情感与记忆的文化符号,每一处亭柱、每一片瓦砾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西山,这座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名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鄂城大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美丽与神秘,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

美食探寻:鄂城的舌尖风情

鄂州鱼丸:鲜美的湖乡风味

鄂州,这座享有 “百湖之市” 与 “鱼米之乡” 美誉的城市,鱼资源极为丰富,鄂州人对鱼的喜爱也深深融入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之中,鱼丸便是其中一道极具代表性的美食。

鄂州鱼丸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精选新鲜的鱼肉,通常以草鱼、鲢鱼等肉质鲜嫩的鱼类为佳。将鱼肉仔细剔除鱼骨和鱼皮后,用刀背反复捶打,直至鱼肉成为细腻的鱼茸。在捶打的过程中,需不时加入适量的清水,使鱼茸充分吸收水分,以保证鱼丸的口感鲜嫩多汁。随后,往鱼茸中加入适量的淀粉、蛋清、盐、胡椒粉等调料,顺着同一方向搅拌均匀,直至鱼茸上劲,具有黏性。

接着,便是制作鱼丸的关键步骤 —— 挤丸。厨师们熟练地抓起一把鱼茸,从虎口处挤出一个个圆润的丸子,大小均匀,如同一颗颗洁白的珍珠。随后,将鱼丸轻轻放入微沸的水中,煮至鱼丸浮起,表面熟透。刚出锅的鄂州鱼丸,色泽洁白如玉,口感 Q 弹嫩滑,入口即化。鱼丸的鲜美在口中散开,仿佛将整个湖泊的鲜味都凝聚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在鄂州的众多鱼丸中,泽林鱼丸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脱颖而出,享有盛誉。泽林鱼丸选材极为严格,只选用当地新鲜活鱼,且要求鱼的重量在特定范围内,以确保鱼肉的最佳口感。其制作工艺传承了古老的配方和技法,在捶打鱼茸时,力度和节奏的把握都恰到好处,使得鱼茸的细腻程度远超一般鱼丸。煮制后的泽林鱼丸,弹性十足,咬上一口,能感受到鱼丸在齿间回弹,鲜美的汤汁随之溢出,那浓郁的鱼香瞬间弥漫在整个口腔,让人陶醉不已。无论是作为宴席上的佳肴,还是平日里家庭餐桌上的美味,泽林鱼丸都备受青睐,成为了鄂州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太和千张:传承百年的豆制品佳肴

太和千张,这道源自鄂州太和镇的传统豆制品美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湖北美食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相传在公元 221 年三国吴王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时,此地便已开始制作千张皮。历经岁月的沉淀与传承,太和千张在明清时期更是声名远扬,成为朝廷贡品,光绪十一年(1885 年)《武昌县志》将谢埠千张皮载入史书,使其悠久的历史得以铭记。

太和千张之所以备受推崇,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品质。它以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筛选、浸泡、磨浆、煮浆、点卤、压制等多道精细工序制作而成。制作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极高,需采用当地金鸡坡的泉水,这股泉水清澈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为太和千张赋予了独特的风味。手工磨制的豆浆细腻均匀,点卤的环节更是关键,卤水量的多少、点卤的时机都需凭借师傅多年的经验精准把握,才能使豆浆凝固成恰到好处的豆腐脑,进而压制出薄如纸张、色泽微黄、口感细腻、柔韧耐嚼的千张。

太和千张的口感堪称一绝。它薄如蝉翼,却又不失韧性,轻轻一扯,便能感受到其蕴含的力量。放入口中,细腻的口感瞬间在舌尖蔓延开来,微微的豆香在齿间萦绕,伴随着淡淡的甘甜,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凉拌、清炒还是煮食,太和千张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凉拌时,将千张切成细丝,加入葱姜蒜、辣椒、香油、酱油等调料拌匀,清爽可口,是夏日餐桌上的一道佳肴;清炒时,千张与青椒、肉丝等搭配,在锅中翻炒出诱人的香气,口感鲜嫩,营养丰富;煮食时,太和千张更是能吸收汤汁的鲜美,与其他食材相互交融,为菜肴增添丰富的层次感。久煮不变形、不变色的特性,使得太和千张在火锅中也能大显身手,成为食客们喜爱的食材之一。在当地的传统宴席上,太和千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品,它不仅是美食的代表,更是承载着人们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梁子湖大闸蟹:湖中的珍馐美味

梁子湖,作为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水域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梁子湖大闸蟹以其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独特外观而闻名遐迩。蟹壳呈青灰色,犹如一块坚硬的铠甲,闪烁着淡淡的光泽;蟹肚洁白如玉,没有一丝杂质,与青背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洁净;蟹脚上的黄毛浓密而柔软,根根分明,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的精致装饰;而那锋利的金爪,则是它在湖底爬行觅食的有力武器,爪尖呈金黄色,坚硬有力,即使在光滑的玻璃上也能稳稳地站立。

梁子湖大闸蟹的内在品质更是令人称赞。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蟹黄丰满,蟹膏浓郁。当你轻轻揭开蟹壳,那金黄灿烂的蟹黄便映入眼帘,宛如一团凝固的黄金,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蟹黄的口感细腻绵密,入口即化,在舌尖上留下浓郁醇厚的味道,那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饱含着湖水的清新与湖底丰富饵料的滋养。蟹膏则如凝脂般洁白透明,质地柔软,轻轻一抿,便能感受到它在口中缓缓融化,带来一种丝滑而又鲜美的享受,其独特的风味令人陶醉不已,仿佛是湖中的精灵将精华都凝聚其中。

在鄂州,梁子湖大闸蟹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能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清蒸是最能保留大闸蟹原汁原味的做法。将鲜活的大闸蟹洗净后,放入蒸锅中,只需加入少许姜片、葱段和料酒,蒸上十几分钟,待蟹壳变红,蟹肉熟透,即可上桌。蒸熟的大闸蟹色泽鲜艳,香气扑鼻。食客们轻轻拆解蟹壳,蘸上些许姜醋汁,放入口中细细品味,那鲜美的蟹肉、醇厚的蟹黄和浓郁的蟹膏在口中交织融合,形成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味体验,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恩赐。除了清蒸,梁子湖大闸蟹还可以用来制作香辣蟹、蟹肉粥等多种美食。香辣蟹以其浓郁的香辣味道和鲜美的蟹肉口感而受到许多食客的喜爱。将大闸蟹斩块后,放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再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等调料爆炒,蟹肉吸收了调料的香辣味道,变得更加入味,吃起来麻辣鲜香,令人欲罢不能。蟹肉粥则是将大闸蟹的鲜美融入到粥中,煮出的粥品鲜香浓郁,营养丰富。清晨,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蟹肉粥,既能温暖身心,又能品尝到大闸蟹的鲜美滋味,开启美好的一天。

鄂城新貌: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鄂城,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城池,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演进与发展。从夏朝时期的古鄂国起源,到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建都武昌的辉煌鼎盛,再到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与传承,鄂城始终坚守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鄂城区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文化传承方面,西山风景区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保存了众多三国时期的遗迹,如吴王避暑宫、读书堂、议政殿等,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与展览,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每年的西山庙会,吸引着大量游客与当地居民参与,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古灵泉寺的佛教文化传承有序,寺内的建筑风格与佛教仪式保留了传统特色,成为佛教信众的重要精神寄托与文化交流场所。

城市建设方面,鄂城区在保留历史街区风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内的道路网络日益完善,交通便捷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城市的绿化与景观建设也成效显著,各类公园与休闲广场遍布城区,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洋澜湖风景区经过综合治理,湖水清澈,湖岸风景优美,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湖面上的游船穿梭,湖边的垂柳依依,与远处的高楼大厦相映成趣,展现出一幅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经济发展上,鄂城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鄂钢工业旅游景区的成功打造,便是传统工业与现代旅游产业融合的典范。游客们可以在景区内参观现代化的钢铁生产流程,感受工业文明的魅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与旅游纪念品销售等。此外,城区内的商业中心不断涌现,各类大型商场与超市满足了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也提升了城市的商业氛围与经济活力。

在教育与科技领域,鄂城区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鄂州高中等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与教学资源。同时,科技企业在城区内逐渐聚集,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软件开发、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为鄂城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鄂城区在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既保留了古老的文化记忆与地域特色,又积极拥抱现代文明的机遇与挑战。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与发现。无论是追寻历史文化的足迹,还是感受现代城市的活力,鄂城区都将给您带来难忘的体验与深刻的印象。期待着更多的游客与投资者来到鄂城,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未来。